2025.5.2 ─ 香港粵樂集結號『傳統與原創廣東音樂會』於中山堂精彩上演!

🪕2025.5.2 星期五 7:30pm,由林舍文化精心製作呈現,台北傳統藝術季的粵樂盛宴, 由林谷珍老師導聆引領您深入探索廣東音樂的無窮魅力

每年台北市傳統藝術季,為台北帶來豐富的文化氣息,探索傳統藝術在現代的創新與傳承。「粵樂集結號─傳統與原創廣東音樂會」是林舍文化今年度製作的音樂會,將帶領觀眾體驗廣東音樂的經典韻味~ 在本場音樂會中,也將演奏多首觀眾耳熟能詳的粵樂名曲與全新創作,展示新一代音樂人對粵樂的延續與傳承。

從經典《連環扣》到《禪院鐘聲》,每一首傳統曲目都充滿嶺南文化的底蘊,同時呈現三首台灣首演的原創作品,包含沙涇珊的《秋影晚霞》、張悅如的《媽閣吟》及馬詩恩的《蜑家船歌》,為觀眾帶來全新音樂體驗。並在林谷珍老師的導聆中,您將更深入了解粵樂的歷史與情感。

我們誠摯邀請您一同共享這場音樂盛宴~

專享禮遇

凡購買5月2日音樂會門票的觀眾,享以150元優惠門票參加 5月1日19:30pm 於「林舍文化」舉行的音樂會前講座和演出示範分享,讓您提前感受廣東音樂的魅力!這是一次不容錯過的深入交流與體驗機會,快來一起預熱這場音樂之旅吧~

【演出者】

導聆|林谷珍
演奏|粵樂集結號
製作|林舍文化
主辦|台北市政府
策劃|台北市文化局
承辦|臺北市立國樂團

【演出曲目】

1. 譚沛鋆(陳萍佳改編):《柳浪聞鶯》
2. 古曲:《雨打芭蕉》
3. 呂文成(康錦添改編):《平湖秋月》
4. 余其偉:《流雲》
5. 易劍泉:《鳥投林》
6. 呂文成、陳文達(伍國忠串譜):《醒獅•步步高•驚濤》
7. 崔蔚林《禪院鐘聲》
8. 馬詩恩:《蜑家船歌》(臺灣首演)
9. 張悅如:《媽閣吟》(臺灣首演)
10. 沙涇珊:《秋影晚霞》(臺灣首演)
11. 楊偉傑(黃學揚配器,沙涇珊訂琵琶指法):《粵竹》
12. 古曲:《雙聲恨》
13. 古曲(嚴老烈改編):《連環扣》

【活動資訊】

日期:2025.5.2(星期五)
時間:7:30pm
地點:臺北市中山堂光復廳
地址:臺北市中正區延平南路98號-秀山門入場
購票:林舍文化 02-23418000 或 點選此連結

【演出者介紹】

林谷珍|導聆

林谷珍——琴園國樂團團長、笛簫製作家、兩岸知名音樂文化人、2016 上海高校高峰高原新型學科專業(課程)民族管樂團隊專家、上海音樂學院民樂系特聘教授。於 1980 至 1995 年間,從事國樂器的製作研究及改良。1995 至 2011 年於 台北國家音樂廳策劃並導聆二十二場「中國竹笛名家名曲」系列音樂會,有系統 的記錄、建立和出版當代笛壇名家的影音資料,傳播海内外,影響深遠。

自 1995 年迄今,林氏多次應邀至中國大陸北京、上海、杭州、南京、無 錫、西安、山東、安徽及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各地導聆笛簫、二胡、古琴、 琵琶等不同型態的音樂會。2011 年,他創建以説書型式結合詩、書、樂、畫及曲 藝等文化元素的新型態國樂演出《說書人音樂劇場—大唐盛世•李謩傳奇》,巡演 各地,嘉評如潮。

楊偉傑|竹笛、簫

「不僅追求高超演奏技巧,亦探索在笛外的藝術,弘揚中國笛樂文化。」《亞 洲週刊》

「一根竹管,演繹萬象。」《音樂周報》

「團團優美的笛音,陣陣飄向聽眾席,引領大家去廣東沿海甚至閩台海域,瀟灑地走了一回。」《聯合早報》

“Mastering its floridly ornamented part with gusto, his incisive and penetrating tone on the bangdi often rose above the orchestra’s machinations.” – The Straits Times

“Marvelously echoic sounds that really do transport you out of the chilly Midwest.” – Chicago Classical Review

“[Yeung] commanded surprising power and resonance for just a bit of bamboo. The tone was clear and liquid even while using the special membrane, fitted over a hole, that gave a characteristic buzz to the dizi tone.” –Alexis Alrich

中國首位竹笛表演藝術博士,國家藝術基金 2024 年度舞台藝術創作資助項目 獲得者。畢業於中國音樂學院,師從笛簫大師張維良。現任華南師範大學音樂學院 教授、竹笛表演與民族音樂學方向碩士生導師,兼任香港演藝學院音樂學院碩士生 導師,並為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竹笛專業委員會名譽理事、 廣東省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理事、廣東省音樂家協會竹笛學會名譽常務理事、香港竹 笛學會理事、香港藝術發展局審批員、香港天籟敦煌樂團藝術顧問、粵樂集結號團 長兼藝術總監。曾擔任新加坡華樂團藝術諮詢團海外成員。

曾多次在香港、北京、上海、臺北等地舉行獨奏會,並曾與著名指揮家張列、 王甫建、葉聰、麥家樂、鍾耀光、葉和中、顧寶文、侯丹平、劉炬、劉沙、林大葉、 景煥、張鎮以及廣東民族樂團、上海民族樂團、新加坡華樂團、香港城市中樂團、 臺灣愛樂民族管絃樂團、香港寰宇交響樂團、俄羅斯薩馬拉愛樂樂團、廣州交響樂 團、深圳交響樂團、山西交響樂團、香港管樂協會專業導師管樂團、華南師範大學 民族管弦樂團和交響樂團合演多首大型竹笛作品。

曾與湯良洲、湯良德、郭亨基、何文川、呂嘉、李復斌、徐英輝、林敬基、廖 國敏、楊力、肖超、郭勇德、黃光佑、江賜良、Stephen Burns 等指揮家以及香港愛 樂民樂團、香港管弦樂團、香港弦樂團、香港龢鳴樂坊、四川音樂學院民族樂團、 星海音樂學院國樂團、臺北市立國樂團學院國樂團、天津交響樂團、臺北琴園國樂 團、新加坡鼎藝團、馬來西亞崇正民樂團、菲律賓僑中民樂團、美國焦點樂聚團等 多個海內外藝團合作,也曾多次到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韓國、日本、美國、 加拿大、英國等地作學術交流和演出。

祖籍廣東普寧,於香港土生土長。先後隨張向華、李鎮、曾永清、黃金成、孫 永志、蔣國基、馬迪等名家習笛,並先後得到寧保生、俞遜發、戴亞、林克勇、馬 迪、張延武、孔慶寶、榮政、譚炎健、杜如松、詹永明、朱文昌、王次恒、彭天祥、 黃德成的指導,多年來更一直聆受林谷珍之教益,隨張振濤、余少華研習中國音樂 史及民族音樂學理論,隨余其偉研習粵樂藝術,王建平學習昆笛演奏,王培瑜學習 潮樂演奏,蘇純賢學習二胡演奏。早年獲香港中文大學頒授一級榮譽音樂文學士學 位,並免試直升研究院攻讀民族音樂學,獲頒哲學碩士銜,其後在香港演藝學院攻 讀竹笛演奏音樂碩士學位,為香港首位竹笛演奏碩士,同時留校任教,在學期間曾 多次獲頒獎學金,2012 年赴北京攻讀博士學位。2011 年被《中國竹笛》雜誌評選 為十二位「最具魅力青年笛子演奏家」之一,2014 年獲「北京竹笛邀請賽」青年 專業組金獎,2019 年榮獲香港音樂及舞蹈界聯會頒發「傑出音樂家大獎」,以表揚 他在音樂藝術上的成就以及對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和海內外音樂文化交流之貢獻。 2024 年獲《亞洲週刊》頒發「全球傑出青年領袖大獎」。

曾擔任香港電台第四台「樂在神州」節目主持,也曾為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音樂事務處、香港中央圖書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香港藝術節、 香港浸會大學音樂系、香港恒生大學、澳門聖若瑟大學、澳門樂團、上海音樂學院、 武漢音樂學院、新加坡拉薩爾藝術學院等多家學府和機構主持講座、大師班、工作 坊和外展音樂課程;為《中國音樂導賞》(香港商務印書館 2009)、《聽賞中國音樂》 (香港大學出版社 2019)作者之一,擔任香港中樂團《中樂無疆界—國際作曲家 高峰會論文集》(2017)主編,並於海內外多份學術期刊與報章雜誌發表過數十萬 字的論文和音樂專題文章。自 2017 年開始策劃「粵樂集結號」系列音樂會,攜手 多位來自粵港澳三地的青年音樂家,推出多場跨界粵樂演出。創作笛曲《粵竹》與 《詩鄉》, 2023 年由中國唱片集團出版發行「聽粵—楊偉傑、沙涇珊與廣東民族樂 團」雙 CD 專輯, 並於 2024 廣州影音展中獲「2023 年度發燒天碟榜最佳藝術獎」。 2024 年,《詩鄉》榮獲國家藝術基金項目資助,乃第一首由香港音樂家創作的民樂 獨奏曲獲此殊榮。

楊偉傑所用之竹笛由中國著名製笛師萬強於丙申至甲辰年間特製,由西安滌 心坊提供;所用之木簫為廣東省非物質遺產(簫笛製作)傳承人郭大強於乙未年間 特製,由廣州粵聲郭氏笛簫社提供。

張悅如|高胡、椰胡

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音樂家協會民族弓弦樂學會理事、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胡琴專業委員會名譽理事、中國音樂金鐘獎二胡評委。

先後就讀於上海音樂學院附小、附中,師從盧建業和王莉莉教授。一九九四年考入上海音樂學院,師從陳春園教授。在校期間學習成績優秀,先後四次獲得學校頒發的獎學金。多次代表學校參加大型演出活動,並擔任上海音樂學院青年民族樂團首席。應邀與上海歌劇院交響樂團合作演出,擔任多部民族歌劇中的二胡、板胡領奏,受到多方好評。在學習二胡演奏以外,其亦跟隨著名指揮家夏飛雲教授學習指揮。

張悅如於上海音樂學院畢業後,同時得到了中央民族樂團及上海民族樂團的 錄用。進入中央民族樂團工作後的第二年開始擔任樂團副首席。 2004 年考入澳 門中樂團,於 2006 年開始擔任澳門中樂團首席一職至今。

2018 年以特邀樂團首席身份參與廣東民族樂團樂季開幕音樂會;2019 年 5 月,受中央民族樂團邀請參加「紀念五•四運動一百周年暨慶祝澳門回歸二十周 年」中央民族樂團青年首席專場音樂會,擔任獨奏;2020 年 2 月應湖南民族樂團 邀請於新年音樂會上擔任獨奏;2022 年 8 月應邀參與林大葉、景煥指揮分別執棒的交響音詩《千里江山》大灣區首演,擔任二胡獨奏;2023 年 9 月於澳門中樂團 音樂季開幕音樂會上擔任高胡獨奏;於 2023 年 12 月在無錫舉辦的「大音希聲」 海內外紀念阿炳誕辰 130 周年國樂盛典上擔任演出嘉賓。

自 2013 年起跟隨粵樂大師余其偉教授學習廣東音樂及廣東高胡的演奏,得 到了大師的悉心指導。在廣東音樂演奏方面亦受教於中央音樂學院田再勵教授。 在於新加坡舉行的首屆「鼎藝華樂室內樂節」上,張悅如帶領澳門中樂團五架頭 組合成功舉辦了廣東音樂專場演出及專題講座,受到獅城專業人士及觀眾的好評。在 2018 年 3 月於香港舉辦的「粵樂集結雙肩挑」廣東音樂專場演出中,張悅如與余樂夫、楊偉傑等一批來自廣州和香港的傑出青年演奏家一道,為香港觀眾奉獻了兩場精彩的演出,反響熱烈。

此外,張悅如也為澳門的二胡教育事業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培養了一批本地二胡新秀。其中一名學生於 2015 年考入中國最高音樂學府之一的中央音樂學院,成為澳門年史上第一位考入頂尖音樂學府的二胡專業學生。

陳璧沁|高胡、椰胡

著名胡琴演奏家陳璧沁活躍於中西樂壇,曾與多個樂團包括香港女青中樂團、香港愛樂民樂團、香港嶺南音樂團、美國焦點樂聚團、香港中文大學管樂團、泛亞交響樂團等合作,亦經常與舞蹈、戲曲、多媒體藝術家進行跨界演出。2022 年底應邀遠赴美國紐約時代廣場,在跨年慶典中獻藝,吸引當地以及全球數以億計民眾觀看,以琴聲揚威國際。

陳璧沁自幼於音樂事務統籌處(現音樂事務處)隨黃樹榮老師學習二胡,於中小學時期多次於校際音樂節中多項胡琴項目中獲獎,包括二胡、高胡及板胡深造組。2004 年考入香港演藝學院,隨高胡大師余其偉雙主修高胡、二胡及學習廣東音樂,亦隨胡琴大師黃安源和二胡演奏家何濤研習。在獲香港演藝學院頒授音樂榮譽學士學位後, 陳氏考入香港中文大學研究院攻讀音樂,並獲頒音樂文學碩士學位。

陳璧沁是資深的樂團首席,2004-2009 年擔任香港演藝學院中樂團及香港青年中樂團之樂團首席,並於 2008 年在香港青年中樂團以樂團首席身份隨團到訪南京及蘇 州演出及交流。2010 年應香港經濟貿易辦事處之邀請遠赴美國芝加哥及亞特蘭大進行多項交流活動,並於音樂會中擔任獨奏。2018 年 3 月分別應香港特區政府民政事務局及商務及經濟發展局之邀請,隨劉江華及邱騰華局長出訪泰國、柬埔寨和越南,並在 當地舉行獨奏音樂會,推廣香港音樂文化。2023 年 2 月初隨行政長官李家超率領之香港特區代表團出訪中東。

陳氏在學期間,曾獲 scott.獎學金、滙豐銀行獎學金、友誼社獎學金及梅夫人獎學金,並曾代表香港演藝學院及其他音樂團體到比利時、荷蘭、奧地利、德國、法國、 馬來西亞、新加坡、中國內地、中國臺灣等地擔任獨奏及合奏演出。2018 年 12 月獲 民政事務局局長頒發嘉許獎狀,以表揚她在推動和參與國際文化藝術活動所做出的卓越貢獻。

陳璧沁近年致力推動傳統本土文化,隨粵樂及南音藝術家唐健垣及杜泳學習南音拍和,亦參與多個南音演出,部分更被錄製成唱片。2012 及 2014 年,獲著名導演高志森邀請,作其主持之電視節目《高志森微博》中接受訪問及擔任表演嘉賓,近年更與春天舞臺合作,參演音樂劇《輝煌》,集演、唱、跳、奏於一身。2015 年 10 月由康樂及文化事務處主辦「南國之境—陳璧沁胡琴演奏會」,並獲《星島日報》、《中國網路日報》、《U Magazine》等多份報刊專訪。除表演活動外,陳氏亦多次應邀於香港電台第四台「室樂雅聚」作獨奏及合奏之錄音,此外,亦於香港演藝學院及香港大學合辦的廣東音樂唱片中,擔任二弦、高胡及二胡錄音,同時受多個團體之邀請作廣東音樂領奏及獨奏。陳氏曾多次應邀在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香港大學附屬學院、香港教育學院等介紹胡琴與粵樂藝術。

馬詩恩|揚琴

生於香港,中央音樂學院首位港籍揚琴演奏女碩士。現為香港音樂事務處導師及演奏員、中國宋慶齡藝術中心《小茉莉》名師領銜藝術班教師、粵樂集結號揚琴演奏員丶中央音樂學院茉莉花重奏團成員、亞洲揚琴協會理事、世界揚琴協會會員。馬氏先後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和美國上愛荷華大學,獲音樂文學士及心理學學士學位。在學期間師隨前香港中樂團前首席李德江及余美麗老師修讀揚琴演奏及教學法,亦曾得到桂習禮教授指導,並隨廣東民族樂團著名揚琴演奏家潘偉文老師深造廣東揚琴藝術,其後在中央音樂學院攻讀揚琴演奏碩士學位,師從著名揚琴演奏家及教育家劉月寧教授,在學期間獲頒發《港澳及華僑學生獎學金》碩士特等獎。

馬氏活躍於本地音樂活動,曾為香港揚琴總會創會副會長,並以獨奏者身份 於不同場合中演出,其中包括 2022 年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邀請參加香港回歸 二十五周年文藝晚會。2012 年錄製首張個人專輯《如鹿的心》,望能透過揚琴音樂與聽眾分享生活點滴;近年專注於發展「PAAR!!!! 魄•擊」二重奏樂團,與敲擊樂演奏家陳穎褀探索揚琴與敲擊樂音樂的未來發展方向。

馬氏常被邀請出席世界各地揚琴音樂節及文化交流活動,其足跡遍及全球六 大洲,當中包括美國、加拿大、澳洲、匈牙利、泰國、新加坡、毛里裘斯、台 灣、印尼等。此外,2012 年獲邀於「墨西哥世界揚琴節」中舉辦專場音樂會及主持大師班,是首位中國揚琴演奏家與墨西哥克雷塔羅樂團合奏揚琴協奏曲《塞外音詩》;近年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邀請出訪泰國丶哈薩克丶新加坡等地;2018年與粵港澳三地青年演奏家攜手在香港呈獻兩場「粵樂集結雙肩挑」音樂會,翌年在大灣區多個城市完成「廣東音樂專場音樂會」巡演,並於最後香港場首演個 人作品《蜑家船歌》;2020 年馬氏為香港駐北京辦事處文化交流部實習生,在京協助推廣香港文化藝術活動,並連續兩年參與「眾樂樂・新春音樂會」的籌備與演出工作;2021 年擔任《揚琴創編新作品集》編審,並成功在北京中央音樂學院舉辦個人揚琴獨奏會,世界首演陳錦標博士的揚琴與弦樂五重奏《對韻》;2022 年為茉莉低音揚琴研發者之一,並負責撰寫《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中國傳 統器樂」專題中《伊朗揚琴》及《歐洲揚琴》條目部分。

施竣豪|琵琶、秦琴

畢業於星海音樂學院,獲學士學位,主修琵琶。

先後隨嚴文明、楊晨及繆曉錚學習琵琶,亦曾隨饒寧新及饒蜀行學習古箏。
2014-2016年期間隨「粵風」廣東音樂五架頭到中央、中國、四川、武漢和瀋陽音樂學院等地演出。
2023年10月起隨現居美國的琵琶演奏家楊惟學習至今。



《聽粵》2CD—— 林舍文化限量販售

購買專輯:請點擊此連結

這是2022年4月8日在廣州星海音樂廳交響樂演奏大廳演出的一場「聽粵——楊偉傑、沙涇珊與廣東民族樂團音樂會」(簡稱《聽粵》)的現場實況錄音,中國唱片集團出版發行。該音樂會是這對演奏家伉儷(楊偉傑與沙涇珊)展示他們在音樂上不斷探索的成果,由著名指揮家侯丹平執棒引領廣東民族樂團伴奏。

根據演奏家解說,「聽粵」有多重意思,直觀的解釋可以是「聽廣東音樂」,但他們更傾向是「聆聽來自廣東的聲音」。這是廣東的音樂,也是廣東人演奏與創作的音樂。「在我們二人當中,楊偉傑生於中國香港,祖籍潮汕,近年在廣州發展其音樂事業;沙涇珊則是土生土長的廣州人。我們希望通過這張專輯,與聽眾分享我們的創作與演奏,用音樂來表達我們心中的所思所想。」

專輯共收錄八首民樂作品,包括開場演出的民族管弦樂大合奏《新夢》和五架頭與樂隊合奏《樂隊扣連環》,其他六首則分別由兩位演奏家領奏、樂隊合作各演出三首。其中「竹笛與樂隊」合作的三首是,寧保生、李鎮作曲的《草原抒情》、張維良作曲的《粵之海》和楊偉傑作曲的《詩鄉》。這三首曲子2022年11月在香港大會堂舉行的「詩鄉」— 楊偉傑竹笛演奏會上演出過,全場爆滿。

另外三首則由擅長多款樂器的沙涇珊演奏,分別是中阮協奏曲《雲南回憶》第三樂章之《機械的快板》(劉星作曲)、柳琴與樂隊合作的《蘇堤漫步》(李玥錦作曲)、琵琶與樂隊合作之《桃園結義》(沙涇珊作曲)。

簫演奏家楊偉傑先後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香港中文大學及中國音樂學院,師從笛簫大師張維良,是中國首位竹笛表演藝術博士。他為華南師範大學音樂學院教授、竹笛表演與民族音樂學方向碩士生導師,兼任香港演藝學院音樂學院碩士生導師,並為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竹笛專業委員會名譽理事等。曾多次在香港、北京、上海、台北等地舉行獨奏會,並曾與張列、王甫建、葉聰、劉沙等著名指揮家以及廣東民族樂團、上海民族樂團、新加坡華樂團等合演多首竹笛協奏曲。楊氏為《中國音樂導賞》及《聽賞音樂中國》作者之一,並擔任香港中樂團《中樂無疆界—國際作曲家高峰會論文集》主編,其創作笛曲包括《粵竹》與《詩鄉》。

沙涇珊則是當代中國民族器樂領域最優秀的青年演奏家之一,是一位融合琵琶、中阮、柳琴、秦琴四種樂器於一身的最具代表性音樂人才,乃廣東省音樂家協會會員;在該音樂會中,她以嫻熟的技法,用中阮描繪跳脫的《雲南回憶》,用秦琴來展示具有廣東風味的《樂隊扣連環》,用柳琴來勾勒《蘇堤漫步》的柔美畫卷,用琵琶來展現《桃園結義》中肝膽相照的豪邁。其中,《桃園結義》為世界首演,由沙涇珊創作,邀請馬來西亞華人作曲家江賜良編配樂隊。

曲目:

CD1 — 民族管弦樂《新夢》、竹笛與樂隊《草原抒情》、中阮協奏曲《雲南回憶》第三樂章之《機械的快板》、竹笛與樂隊《粵之海》

CD2 — 五架頭與樂隊《樂隊扣連環》、柳琴與樂隊《蘇堤漫步》、竹笛與樂隊《詩鄉》、琵琶與樂隊《桃園結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想了解更多 2025 其他優惠活動、藝文演出、樂器新品、課程資訊:

請洽【林舍文化】02-2341 8000|或於官方LINE ID:@linsculture 諮詢。